黄泰岩 张培丽:当前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十大特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4-27浏览次数:7

    笔者通过在CSSCI来源期刊经济学类排名进入前20名的杂志,以及有经济学栏目的马克思主义类、管理学类、社会科学总论类和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类排名第一的杂志中选择了17本杂志作为统计样本期刊,对2011年在这些样本期刊上发表的全部学术论文(不包括书评和会议报道等)共2014篇按专题进行分类统计,得出了2011年中国经济研究的前十大热点问题,依次为:经济增长与发展;资本市场、“三农”、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自主创新、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货币政策、低碳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此外,排在第11-20位的热点问题依次是:公共经济、就业、企业成长、资源经济、房地产、消费、民营经济与家族企业、金融秩序与金融安全、财政体制、公司治理。

  对照笔者2003-2010年以相同统计方法做出的热点排名,2011年中国经济学研究表现出十大特征。

  热点趋于稳定

  研究具有连续性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经济增长与发展、资本市场和“三农”问题,这排位前三的热点问题与2010年相比没有发生位次变化,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稳定特征,显示了经济学界对这三大问题的持续追踪研究。其二,前十大热点与2010年完全一致,没有新热点闯入前十名,只是个别热点的排位次序发生了变化。这既打破了以往各年前十大热点替换率为20%-30%的变动规律,也终止了以往每年都有一个新热点闯入前十名,成为当年的年度符号的变动特征。其三,排名第11-20位的热点替换率仅为30%,远低于2010年的50%,更低于以往的各年份(2008年为70%、2009年为60%),改变了以往较高替换率的变动特征。

  但在对以上热点问题的持续研究中,也表现出了令人担忧的重复研究现象,甚至有的还回到了前几年的研究水平。有的文献在研究结论和观点没有深入的情况下,仅注重表达形式的改变,使研究的创新性大打折扣。笔者认为,经济研究者应加大对理论综述的要求。

  文献紧扣热点

  集中度维持高位

  从统计样本期刊发表的全部文献来看,虽然经济学界关注到的热点问题多达60多个,但大多数文献仍集中在排位靠前的热点问题上。集中在前三个热点上的文献数量在总文献中所占的比重高达22.93%;集中在前十个热点上的文献数量在总文献中所占的比重高达52.58%;集中在前20个热点上的文献数量在总文献中所占的比重高达72.49%。这一方面有助于大家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热点问题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以及商榷,形成百家争鸣的理论繁荣格局,为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提供及时的理论解释和指导;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学界研究的趋同性和重复性,缺乏研究的个性和独立性,从长期来看可能不利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同时,这也使中青年学者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变得相对困难,不利于中青年学者的成长。

  研究主题明确

  聚焦经济转型

  2010年我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国开启了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历史新征程,进入了体制转型叠加经济转型的“双转型”时代。从经济转型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只有“亚洲四小龙”实现成功转型,进入发达经济体。但“亚洲四小龙”对我国借鉴意义有限,一是其经济体过小,二是其发展受美国保护。我国如何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实现经济转型,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探索。中国经济学自然要对此做出全面深入的研究,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巨大推动作用。这就决定了2011年中国经济学研究围绕的主题是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

  经济发展稳居第一

  发展还是硬道理

  在统计样本期刊的全部文献中,关注经济发展问题的文献数量占全部文献的8.19%。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从最初的第4位到第3位,再上升到2007年的第2位,2008年升至第1位,之后几年持续稳居在第1位。从我国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我国仍是发展中大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是当下的核心任务,也是中国经济学者需要攻克的重大课题。从理论的自主创新来看,中国经济发展30多年的成功经验以及创造的“中国奇迹”,为经济学理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现实土壤,用中国的实践经验检验已有的理论、创造新的理论,就成为中国经济学者千载难逢的机遇,而构建新理论最可能的领域当属经济发展理论。

  收入分配研究升温

  关注度创新高

  我国经济发展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向依靠消费拉动为主转变,关键不在于简单地直接刺激消费,而在于深层次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消费刺激政策效果不明显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收入分配体制和机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没有提升居民的收入信心,从而改变其收入预期。因此,学界对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问题的持续高度关注也就在情理之中。在2003-2008年的热点排名中,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最高排在第10位,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上升到第6位和第5位,2011年再上升到第4位。

  自主创新地位凸显

  位次明显前移

  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必须要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突出表现在:其一,我国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历史性任务需要不断提高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向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升级。其二,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中,无论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支撑和引领。其三,国家竞争归根结底还是技术的竞争,技不如人,必然受制于人。综上原因,经济学界对自主创新的研究,2006年首次进入热点排名前10位,2006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第8位,2011年再上升到第6位。

  资源经济跳入视野

  位次跃进前20

  从2005年开始,资源经济问题进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当年排在第43位。2009年上升到第25位,2010年又退回到第35位,2011年一跃进入前20名,排在第14位。资源经济位次的大幅上升,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对资源的巨大需求与现实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巨大矛盾的理论反映。在资源严重短缺的同时,我国的能耗水平却依然较高。因此,资源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战略性世纪难题。

  就业是第一民生

  位次再回历史高位

  随着产业的升级,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就业弹性下降,出现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的现象。同时,随着用工成本的上升,出现了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并存。当前我国就业领域的种种怪象,亟待中国经济学者做出理论解释、设计出可行的政策,甚至需要依据中国的发展经验修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创新出中国特色的就业理论,并指导中国的实践。因此,自2004年以来,就业的位次基本保持在第20位左右,其中2004年、2007年和2009年位次最高,分别是第13、12和13位。2010年降至第18位,2011年再次回升至第12位。

  房地产调控影响深远

  引起学界高度重视

  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但目前安居却成为社会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也是大多数居民面临的难题。加之2011年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对经济增长、金融稳定、房地产价格、地方财政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经济学界对房地产问题的研究必然升温。2005年以来,房地产问题排名的最高位次为2008年的第24位,2009年降至第40位,2010年回升到27位,2011年迅速上升到第15位。

  金融安全日益重要

  首次进入热点前20位

  在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金融安全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是在金融日益深化的国际环境中,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蔓延速度更快,传染性更强,国际经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更加明显。这就要求我国必须改革金融制度,完善金融体系,增强自身免疫力,构筑强有力的防火墙。二是在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经营面临极大困难和挑战,不仅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而且使民间借贷乱象浮出水面,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受到重大挑战。因此,经济学界对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的研究自2005年以来基本都排在30位以外,只有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下排位上升到第26位,2010年又下降到38位,2011年则强势跃升至第18位。

点击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