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天权: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3-14浏览次数:171

 

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了“文化强国”战略,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2011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并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部署。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和光荣使命。高等学校如何成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就此,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

  问:高校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阵地和示范区。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学校如何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立校之本、强校之基?

  答:哲学社会科学集中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理论素养、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是国家极其重要的软实力。高等学校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阵地和示范区,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应该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积极作为、主动作为。

  中国人民大学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和特色著称,始终把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在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多个学科的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作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发挥着先导和示范作用,成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工作母机”。

  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大学高扬人文社会科学旗帜,大力呼吁全社会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而努力。中国人民大学连续11年举办的“中国人文社科论坛”,已被誉为中国思想界、理论界和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年度活动之一,并成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鼓”与“呼”的一股强劲力量。学校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从2002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每年通过组织跨学科课题组研究编写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发布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中国创新指数”和“中国发展指数”三大指数,已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学术品牌,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服务和人才智力支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先后有11位教师受邀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做辅导报告或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专题讲座,做辅导报告的学者数量遥居全国各高校首位。学校先后承担或参与了“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北京2008年奥运会总体影响评估”等特大、重大项目。2009年,在教育部评估机构公布的2007-2009年全国81个一级学科排名中,中国人民大学摘取了全国人文社会科学21个一级学科中的7个第一,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人民大学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持了自己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重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的崇高荣誉。

  问:在您看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哪些差距?

  答:长期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哲学社会科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总的学术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这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能够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在学科体系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具有原创性和实际价值、能很好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成果还不够多;现实应用中不同程度存在盲目照搬西方理论体系的现象,一些理论与实际相对脱节,内容相对陈旧等。

  二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大家和优秀中青年理论人才、特别是基础研究理论人才比较缺乏。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中,高校是绝对的主力,哲学社会科学高校教师已达44万人,占全国社科力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但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相对紧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大师极其匮乏,以“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代表的高水平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集中于自然科学领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数量明显偏低,导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很难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不利于构筑一流的学科、产出卓著的成果、造就优秀的人才。

  三是支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经费投入与自然科学相差甚远,以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项目经费投入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投入经费总额为96.8亿元,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投入经费总额为5.99亿元,仅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6.18%。支持和投入力度不够,导致积极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四是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律的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和完善,造成哲学社科研究出现一系列问题:抽象规范性研究多,具体实证性研究少;一般重复性研究多,重大原创性研究少;滞后性研究多,超前性研究少;原理解释性研究多,应用操作性研究少;学术争鸣的气氛不够,学术眼界不开阔;学风浮躁,满足于发表论文、晋升职务和获奖的不乏其人。

  问: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对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有何建议?

  答: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火车头,如果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就缺少了重心与动力。为此,我有四点建议。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系统总结能够全面反映当代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水平。适应学科发展交叉性、综合性的趋势,制定国家级的攻关项目,集中人力财力开展跨学科研究,回答和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鼓励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与国外各种流派加强交流和合作,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走向世界,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第二,深化改革,大胆创新,进一步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一是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具备相当学术实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提供促其成熟和发展的机遇和平台;二是大力引进学术大师和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中青年著名学者担任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充满活力和创新力的研究队伍;三是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研讨,通过合作研究,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吸收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一切有益成果和成功经验。

  第三,加大投入,统筹资源,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稳步增长的保障机制。一是国家相应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的批准数量和经费额度,加大“211工程”、“985工程”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力度;二是高校协调发展、统筹兼顾,设立哲学社会科学专项基金, 用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计划中的高水平人才引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等;三是设立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国家级奖项和国家级研究基地,尽快落实文科一级教授岗设置,恢复文科院士制度。

  第四,规范管理,以点带面,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营造良好环境。建立和完善以质量和创新为主导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科研评价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导向、激励及诊断作用;鼓励坐学术“冷板凳”,允许学术研究的失败和错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精品力作的不断涌现;鼓励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加强学术规范和品德建设,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问: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对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有何建议?

  答:长期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哲学社会科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总的学术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这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能够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在学科体系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具有原创性和实际价值、能很好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成果还不够多;现实应用中不同程度存在盲目照搬西方理论体系的现象,一些理论与实际相对脱节,内容相对陈旧等。

  二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大家和优秀中青年理论人才、特别是基础研究理论人才比较缺乏。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中,高校是绝对的主力,哲学社会科学高校教师已达44万人,占全国社科力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但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相对紧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大师极其匮乏,以“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代表的高水平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集中于自然科学领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数量明显偏低,导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很难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不利于构筑一流的学科、产出卓著的成果、造就优秀的人才。

  三是支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经费投入与自然科学相差甚远,以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项目经费投入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投入经费总额为96.8亿元,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投入经费总额为5.99亿元,仅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6.18%。支持和投入力度不够,导致积极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四是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律的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和完善,造成哲学社科研究出现一系列问题:抽象规范性研究多,具体实证性研究少;一般重复性研究多,重大原创性研究少;滞后性研究多,超前性研究少;原理解释性研究多,应用操作性研究少;学术争鸣的气氛不够,学术眼界不开阔;学风浮躁,满足于发表论文、晋升职务和获奖的不乏其人。(记者唐景莉)

  《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12日第9版

 

点击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