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尊重人文社会科学特点 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创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6-23浏览次数:5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以下简称“文科”)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制度,几度兴衰,如今才与理科同列学科结构之中。1955年“向科学进军”,中国学习苏联,搞“副博士研究生”,苏联专家想在中国培养一批文科研究生。后来只有个别理工科学生从苏联拿回“副博士研究生”这个学位,文科不在其内。1957年“反右”开始,自然停止了。1961年,生活困难时期基本结束,中宣部和教育部重新提出招“在职文科研究生”,这是经过反思以后的一个举措,提出的条件是“本科毕业,在教学岗位上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3年以上”。文科研究生招生要求报考者有工作经历,这说明策划者已经认识到,文科研究生需要一定的阅历,要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个策划也夭折了。1979年文坛复苏,开始招硕士。1980年召开第一次研究生学位授予权评定会,正式开始实行研究生培养制度,其中有理科也有文科,从此开始了我国文科正式的硕博士学位制度。从这三次研究生制度创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揣摩和领会前辈教育家对培养文科研究生的追求。我想,他们的追求可以概括为三点:(1)中国不仅需要高科技人才,也需要高层次、创新性、研究型的文科人才;(2)培养文科的高层次研究人才,要遵循不同于理科的规律;(3)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有社会主义特色的高级人才培养制度和研究生学位制度,是保证人才培养的前提。现在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但这些追求是不应当改变的。

  从1981年至今,已有1/4世纪,先辈教育家追求的这三点,第一点和第三点都已经实现或接近实现,唯有文科特点的问题并没有引起重视。

  文科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是不是科学?这里不想多说,只要问:人类的生存发展有没有规律?社会的发展有没有规律?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不过,这个问题其实存在很大的分歧,仍然有相当一批人认为,社会科学不是科学,人文科学就更不是科学。

  其实,不同门类的科学有不同的特点,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按照同一个模式来看待所有的学科、管理所有的学科,就会使那些不适应这种模式的学科萎缩,妨碍它的发展,甚至严重到摧毁这些学科。

  人文科学有哪些特点与规律呢?首先,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科学。人是认识与改造自然界、认识与改造社会的主体与原动力,所以人文科学不但不应当被忽视,还应当比其他科学更具有优先发展的资格,它是自然科学不能代替的。人类认识自己比认识外部世界更为艰难,认识自己的难度就是人文科学特有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其次,人文科学是强调积累的。它不同于理工学科,理工学科更重视更新。比如,计算机升级换代,旧的可以完全抛弃,直接采用新的;人文科学可不行,它必须经过一代一代的积累。它不能只靠推理,认识人文现象有一部分必须通过经验。在人文科学领域,理论是重要的,但不能随便地、不加分析地反经验。人文性当然有科学的一面,但是它也有随机、模糊的一面,它包含了不可类推、不可复原的一面,人文现象的某些属性没有绝对的精确。如果我们要求把人文现象全部数字化、全部量化,必然造成结论的简单化,那是会摧毁文科的。再次,由于人文科学学者的成长不能离开积累,积累的数量和质量是和时间成正比的,所以培养一个文科的成熟的学者,速度相对缓慢;又由于只有积累到足够的程度才能见到新的思想产生,所以文科的效应相对滞后;尤其是其中传统的、历史的学科,用急功近利的手段走捷径,是不会培养出优秀人才来的。对文科,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很容易产生废品、赝品、垃圾作物,带来负面效应。最后,相当一部分人文学科不能离开民族特性和本国特点。科学当然会有普遍规律,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人文现象与地域、国度、民族的关系非常具体,如果不把这些具体的问题认识清楚,不去发展本国、本土、本民族的人文文化,而去寻求抽象的全球化,那是要走入歧途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种经济、科技发展较晚而有着悠久民族文化的大国来说,是会失掉与世界对话的话语权的。

  针对文科的特点,文科的创新应当注意什么呢?我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要特别强调两点:一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提倡继承创新;二是处理好引进与自主的关系,提倡自主创新。

  先说继承创新。什么是“新”,中国传统训诂学有非常辩证的解释。《论语》:“温固而知新。”朱熹注:“新,今所得”;《谷梁传》:“言新,有故也”;唐诗《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章燮注:“新,添也。”这三个解释说明“新”的三层涵义:第一层,“新”为“今”,是最近时间的获得,新与故是不同的;第二层,“新”有“故”,没有无故的新,故是新的基础;第三层,“新”为“添”,不过是在故的基础上的增添。这三层意思,正符合文科积累型的特点。我们要从前人的终点起步,找到今天的起点。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积累,就难以创新。我们要善于用前人累积的经验和智慧来丰富自己。模仿不是创新,但模仿在学习初期是必要的,我们反对的只是没有推进的一味模仿。重复不是创新,但重复在某些阶段是必要的,我们反对的是低水平的重复。总是笼统地、简单地讲不要模仿、不要重复也是片面的。猎奇和标新立异对创新不是没有好处,但在人文科学研究上,没有根底、不求依据的求新求奇不是创新,等于玩弄“学术魔术”。前辈老师总是告诫后学,写文章要让界内的人看懂,一篇文章你看不懂,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你因为缺乏文章谈到的知识和信息,所以不懂,你需要学习、补充一些知识。另一种是他说的话你都不懂,他在罗列一些内涵不定的名词,玩弄一些不合逻辑的推理,卖弄一些故弄虚玄的言语,用他自己都不明白的“理论”让别人受罪;你不懂,责任在他不在你。

  再说自主创新。共性是通过个性实现的,没有毫无差异的全球化人文学科;因为人文学科先要面对自己,才能跟其他国家、民族对话。只有适应对象的方法才可能是有效的方法,发展具有自己民族和国家特点的人文学科就是对全世界人文学科最大的贡献。借鉴和学习是必要的,但全盘西化是危险的。那些世界强国对待科学技术和对待人文文化是绝然不同的。对待科学技术,他们会严密封锁,不会给你真东西;而对待人文文化,他们会加紧输出,不惜一切地强加给你。所以,不论科学技术还是人文文化,都需要自主创新——你想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的可能是他们已经淘汰了的东西;你想接受西方的人文文化,常常要以放弃自己的优秀文化为代价。西化不等于现代化,西化不等于国际化。国际化是平等的对话,没有自主创新会失去对话的权力。

  在人文科学的创新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的导师应当做什么?我以为:第一点,传统的、历史的专业是要讲代代相承的、积累的,老师的积累要系统地传给学生,让学生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开始自己的探索。文科是讲“师承”的,“师承”不是陈陈相因,而是一种学问和经验的“接力”。第二点,老师要带领学生正确理解“传统”、“前沿”、“改革”等概念。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认为“传统”就是古代,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只有历尽沧桑、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东西才可以称为传统。传统来自古代,但传统一定会有现代形式。只要我们懂得分清精华和糟粕,传统与现代化就是没有矛盾的。社会上难免存在“前沿一定属于西方”的潜意识,导师要带领学生认识这种意识的盲目性。应当相信,研究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学的前沿,一定是在中国本土。第三点,老师要处处按教育规律进行教学和作出科研示范。创新不是不要规律,多年来,我们因违背教育规律已经付出沉重的代价,千万不要把遵循规律当成“保守”随意抛弃。很多人会把违背规律与改革当成同义语,导师要带领学生避免犯这种低级错误。无论改革的力度有多大,都必须按规律办事。对不合理的制度要敢于进谏,促其改正,不要盲目追随,任其贻误教育。在当前,这三点应当是导师很重要的职责。

  说文科成不了科学固然是片面的,但是有些文科研究成果仅仅去附会现实甚至有意无意地歪曲事实,的确失去了科学性。说文科绝对量化会犯简单化的毛病是对的,但是完全没有数据依据地人云亦云,甚至突发奇想、哗众取宠,也非常容易违背科学。人文科学要特别讲求诚信,要特别警惕非科学和反科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点击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