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中共党史党建学位点会议综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10-20浏览次数:7
2010年全国中共党史党建学位点会议于10月1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著名党史研究专家张静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北京师大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炳林、中共上海党史学会会长张云等党史研究部门和知名高校党史党建学位点负责人出席大会。
围绕贯彻中央十号文件精神,与会代表就如何加强党史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入讨论,学者们认为中央十号文件对党史研究是个大的鼓舞。但是要解决好党史学科定位、党史研究者就业难、发文章难、经费难、党史研究队伍缺乏、党史方法老化等问题。
一、关于学科定位问题
关于党史学科的定位问题,学者们还存在着争论,目前有几种观点:历史学科、政治学科、法学学科、马克思主义学科等。
张静如先生明确提出中共历史属于历史学科。多数与会学者认为党史并非纯正的历史学科,是政治性很强的历史学科。但学者们一致认为研究党史要坚持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注重史料搜集。学者们提出,只有注重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才能真正为党史拨乱反正。中共上海党史学会会长张云明确指出,党史研究要以史料为基础,多查阅年代久远的资料。
还有的学者提出:党史应当划归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这类学科名称不具有学术味道,欠妥当;两课体系设置不合理,导致党史无法归类。
总之,中共历史学科划分需要理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多数学者认为,不要过分注意外在评价,踏踏实实做学问,多出精品就好。党史研究要把学术性和政治性结合起来,形成自身的学科概念、学科体系,还可以多访问外国党史研究机构,借鉴国外优秀经验。
二、关于一级学科问题
有学者认为:作为国家,应当有一些扶持的政策向党史倾斜,作为一种学科,不应当自生自灭。基于党史学科定位比较困难。学者们就党史设为一级学科进行了讨论。部分学者完全支持这种观点,部分学者认为党史提升为一级学科要解决好具体问题,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党史是否成为一级学科没有很大影响。
中共党史研究权威张静如先生明确提出中共历史学科应当提升为一级学科。部分学者认为党史设为一级学科应当解决具体问题。要组织一批力量收集数据、科学论证为什么要升级为一级学科怎样升级为一级学科,是否具有可行性。升级为一级学科还要解决好二级学科问题。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党史是否为一级学科不重要,关键是要处理好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不能因为是执政党就作为一级学科,关键是看有多少研究成果。有学者指出,不能因为党史放在历史学和政治学下都不可以就设为一级学科;政治学是门类,不属于学科,党史不能完全隶属于政治学;党史属于法学也说不过去。一定要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理清。
三、关于加强队伍建设问题
关于党史研究队伍建设问题,与会专家学者讨论了很多内容。很多高校学者反映本校师资队伍老化,缺乏优秀后备力量;学者们普遍认为党史研究队伍要多出优秀成果;要整合研究队伍,争取每年开至少一次会议。
与会高校普遍反映本校党史研究后备队伍缺乏,认为党史研究人员外流现象严重;高校党史师资缺乏,师资队伍老化严重,很难引进党史专业博士,硕士很难留校;已有党史教师队伍任务繁重,无力关心学生。希望党史队伍能够多吸取70后的学者。
与会学者认为党史研究队伍要多出优秀研究成果。有学者认为党史研究与党史知识的普及有些区别,党史研究不在多而在精。于凤政、王树荫等均指出有为才能有位。党史研究者要抓住现有资料,提升研究水平,静下心来做学问,提高研究的总体水平。
有学者提出要整合党史研究力量。中央党校谢春涛教授指出:目前党史研究人员不少,但是发挥的作用不大,党史研究室、党史学会、地方研究人员都要整合力量。最好能每年搞一到两次热门的学术研讨会,圈内进行讨论,核心期刊进行刊登。
四、关于本科、硕士、博士学位点
关于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点设置问题,到会学者讨论很多。关于中共党史专业需不需要增设中共党史本科专业问题,学者中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多数学者认为现有党史硕士科班出身比较少,教学引导上比较费力,党史硕士、博士培养上存在问题,应当改进。
(一)关于增设党史本科专业
现有中国人民大学、湘潭大学、延安大学三所高校开设中共党史本科专业。关于增设党史本科专业上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类学者从硕士生源和质量考虑,主张增设党史本科专业;另一类学者主张综合考虑各类因素,在有条件的高校首先增设党史本科。
主张增设本科专业的学者认为,党史本科学生少,硕士生源差,造成人才培养质量差、出路差,进而导致师资缺乏,易成为恶性循环。中共上海党史学会会长张云明确表示本科阶段应该设立党史专业。主张综合考虑的学者认为,已经设立党史专业的学校反映学生对党史专业兴趣不太浓,学生就业存在困难。如何加强教授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改进党史专业的实践性环节等问题亟待解决。博士找不到工作通过招收本科是行不通的。党史本科设立要慎重。
多数学者认为:有条件的高校先设立党史本科专业。王树荫指出:开设党史本科专业不能停留在说说而已。要有专人做论证,为什么要开设党史本科专业,市场需求怎么样,是否有够的力量。
(二)关于硕士和博士培养
与会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现有的党史硕士点和博士点数目适当,不必增加。但硕士和博士培养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硕士、博士科班出身的人数太少,基础太差,许多学生读党史并不是来研究学术,只是为就业增加筹码;就业压力使学生过早出去兼职打工,无法静心研究学术。硕士研究生出路很成问题。即使有博士,也未必专心学术。党史人才虽然需求大,但是学生质量不高,有的研究生连基本文件都没有读过。要解决党史专业就业难问题,关键是公务员、组织人事部门、劳动部门需要有党史出身的人。这样才容易采取行政措施。
《党史研究与教学》杂志主编郭若平明确指出:研究生强制要求发论文是不科学的;可以鼓励研究生发文章,但不能够强制。《中共党史研究》杂志主编任贵祥指出,杂志欢迎研究生投稿,可以发表学生高质量文章。北京市委党校侯且岸指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增加学生阅读量,注重对学生学术方法的训练。有学者指出,对于硕士非科班出身学生,建议学生增补党史基础,每天读经典,学看论文,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五、党史文献编辑问题
与会学者就党史学习研究文献进行了深入讨论。中国人民大学系主任杨凤城提出人民大学在编辑供硕士和博士参考的党史文献。学者们都很关注党史文献编辑问题。
学者们认为:首先,确实应该编纂相关文献。党史文献多了不好挑,少了难的找。但是总是需要有文献和参考书才可以。文献是党史研究的根基,供硕士、博士参考很有必要。其次,要确定编辑何种文献。关于编辑文献的方向问题有待确定。所有学校应该联合起来,编辑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文献。第三,编辑文献要解决具体问题。有些党史党建研究资料亟待拯救。文献编辑的经费问题要解决,市场问题要解决,最好能够国家花钱,资源共享。
六、党史研究改进方向
经过讨论,与会学者提出了改进党史研究的几个方向。
首先,要加强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当前理论研究薄弱,在方法上却不如外国。党史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基本理论上的深化研究。其次,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学者们指出,要借鉴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研究方法。第三,党史研究与党建研究要有机结合,不能本末倒置。不了解党的历史,只知道当前的政策不能真正认识共产党。党建研究需要党史的支撑,党建研究的调研要注重改进方法。
第四,要加强党史人物研究。通过人物研究来研究历史进程。第五,党史的研究方向要规范,党史研究的方法论要更新。
六、其他问题
(一)课题和研究经费问题
与会学者认为,党史研究经费缺乏,国家课题支持少;党史党建课题立项历年来没有增加,反而在下降,影响教师积极性。
(二)档案开放问题应当尽量解决
多数学者希望有计划的开放党史研究档案。要尽量打破研究禁区,以实事求是的的开展研究。于凤政明确指出:希望有计划的开放党史研究的核心档案,因为研究的主要资料或者依据要靠档案来证明。
(三)课程设置问题
学者们认为,党史研究要和党史教学相配合。改进党史工作要从改进课程设置开始。有学者认为如果能够把政治理论课恢复为马哲、政经和党史最好;有学者认为让全国人民都学党史是个误区,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和党校应当讲党史。多数学者认为可以设立党史大讲堂,普及党史,尤其遇到建党90周年。
(四)关于会议的延续和会议讨论结论的落实
学者们都认为全国党史党建会议要延续下去,认为会议延续可以采取建立专门组织或者成立联络会或者牵头单位两种办法。
关于2010年度全国党史党建会议讨论结论,多数学者认为必须成立专门机构进行落实,否则会议讨论便流于空谈。有学者指出,会议措施落实要成立专门委员会,来促成学位点建设,讨论研究生必须看的书目、必须开设的课程、应有的学术规范和可选的题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