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坐板凳十年冷 咬定青山不放松:《加快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课题组谈治学心得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4-19浏览次数:222

宁坐板凳十年冷 咬定青山不放松:《加快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课题组谈治学心得

李慧明 南开大学教授

     按语 2007年,南开大学李慧明教授主持的《加快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获准立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在为期3年的项目研究过程中,李慧明教授带领课题组发扬不怕吃苦、敢打硬仗的精神,在课题前期积累、理论与方法创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最终拿出了质量上乘的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这项成果“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新思路新对策”,“对我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维护发展权益、抢占发展先机都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战略意义”。本期刊发课题组的一些治学心得,展示这一科研团队潜心钻研、锐意创新、务求实效的良好学风。

    我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致力于环境、资源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当时,这一领域还未被学术界广泛认可,是个边缘化的冷门学科。多年来,我们的研究团队一直发扬“宁坐板凳十年冷,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长期坚持以环境与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等为核心研究领域,瞄准学科前沿进行开创性综合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经验,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在循环经济研究领域辛苦耕耘的力作《内外均衡,一体循环——循环经济的经济学思考》曾获第五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二等奖(一等奖空缺)、第十一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长期持续的研究积累,为本课题的顺利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瞄准现实,立足应用,不尚空谈

    我们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导向,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研究工作。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坚持三条原则:第一,以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依托。特别注重从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律,阐释生态规律在经济体系中发挥作用的机理、途径和方法,探讨“让市场说出生态真理”的创新思路。第二,对策研究注重可操作性。我们对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多次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和数据,针对资源环境效应、产业体系、运行机制、空间布局、支撑体系等促进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的重要环节,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对策建议。第三,瞄准现实需要,着眼于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着眼于促进我国区域循环经济深入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配合国家发改委总结了循环经济“泰达模式”;配合天津市发改委编写了《天津市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完成了《天津市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报告》,为滨海新区两个主要功能区(临空、临港)做了循环经济规划和试点方案。此外,在研究报告基础上形成的资政建议还得到天津市市长的批示,认为“建议很好”,并请相关同志“学习研究、会很有帮助”。

    学科交叉,兼容并蓄,开拓创新

    南开大学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是国家“985”工程循环经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主要研究机构。中心以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3个一级学科为支撑,整合校内经济学院、法学院、商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院、哲学系等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组建了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凝练了科研方向,实现了学科和人才资源的交叉与融合。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充分发挥中心创新基地文理结合、学科交叉的优势,汇聚不同领域的研究人才,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环境法学、政策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视角,全面系统地研究循环经济深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亟待突破的问题。综合运用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对研究内容进行系统、规范的分析和论述,力求研究结论科学严谨、解释力强。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既拓展和丰富了原有学科,也使一些学科前沿问题和多年攻坚性的难题在交叉学科的联合攻关中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学研结合,锻炼队伍,培育英才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团队需要形成科研与育人高度统一的运行模式,充分发挥科研项目锻炼人才的作用,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的研究团队注重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合理搭配,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鼓励和引导青年教师勇挑重担,并延伸或衍生出新的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申报高级别基金资助项目,使课题组科学研究的深入与成员的自身发展形成良性互动,锤炼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研究队伍。团队的每一位成员不计名利、精诚团结、刻苦攻关,“五加二、白加黑”几乎成为工作常态,最终结出了累累硕果。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以课题研究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生可根据个人研究专长和兴趣选择研究内容,参与资料查阅、实证调研、课题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通过定期召开研讨会和大量的科研实践,他们既能“顶天”,追踪科学前沿,开展研究;又能“立地”,深入工厂、农村,探察现实情况和问题。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较为全面的锻炼和提升,成为支撑科研创新工作的重要资源和力量。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领域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每年毕业的研究生都会出现被几家用人单位争抢的现象,不少毕业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所在单位的佼佼者。

点击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