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万里学院社科联2009年会工作报告: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带动工作创新,切实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4-21浏览次数:21

(2010年1月15日)

  各位代表,老师们:

  现在,我代表浙江万里学院社科联、科协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今天,站在万里改制十年的节点上,我校社科研究者和科协工作者的代表济济一堂,回顾、总结我校社科联、科协近年来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共同展望和谋划今后的发展蓝图,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浙江省“两创”战略和宁波市“科教兴市”战略,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带动工作创新,促进我校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提升我校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切实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与水平,为实现金融危机背景下保民生改善,保经济增长,促社会稳定贡献一份力量。

  一、近年来的工作回顾和基本经验

  在浙江省、宁波市社科联和科协的领导和关怀下,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悉心指导下,依靠各部门和二级学院的大力支持,团结和组织全校广大社科研究者和科协工作者,紧紧围绕我校深化机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秉持“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万里精神,积极推进学科建设,不断创建新平台,开展学术活动,组织课题研究,促进成果转化,较好地发挥了桥梁与纽带作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繁荣发展我校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用不断发展创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和指导我校社科研究者和科协工作者

  我校社科联、科协始终把学习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心工作,不断学习领会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十七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浙江省“两创”战略和宁波市“科教兴市”战略,抓落实、出成效。

  近年来,我校社科联、科协先后邀请多位省市领导和专家来校讲座,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我校社科研究者和科协工作者的理论思想水平。2005年9月,宁波市教育局局长华长慧来学校作《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报告时指出要“锲而不舍敢于创新,勇攀科研高峰”。2006年12月,浙江省科技厅蒋泰维厅长来我校做《加强自主创新,建设科技强省》专题报告时提出“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2007年,“十七大”代表、团省委书记鲁俊,省委“十七大”精神宣讲团成员蒋胜祥等人来校指导,开讲《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十七大”精神》等“十七大”系列学习报告会。

  随着金融海啸冲击我国,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强调:“充分运用知识和科技的力量,一定能够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我校也积极开展应对金融危机的系列宣讲活动,开展了《金融家万里论“见”》系列报告会、《金融危机下宁波民营经济产业升级及转型》研讨会等活动,并把2009年定为我校贯彻“两创”、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行动年、推进年、提升年。另外,我校社科联、科协还组织各类理论学习的图片展、系列报告会、征文比赛、学习交流会、座谈会、研讨班、培训班等活动,全面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经过这一系列的理论学习与指导,为我校社科研究者和科协工作者进一步认清了当前严峻经济形势和科技发展大环境,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方向,为提高我校教师科研水平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2、发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优势,创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提升科研水平

  作为一所以办学体制机制率先创新闻名全国的省属新型普通本科院校,我们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创新的独特优势和后发优势,不断推进资源整合,吐故纳新,集成集约,改革创新,积极搭建各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极大提升了我校科研水平。

  自万里改制以来,我校就积极筹建浙江万里学院社科联和科协,同时还不断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创新平台。目前,我校依托“现代微生物技术与应用”省重中之重学科以及2个省重点学科、5个宁波市重点学科为平台,积极开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取得了较大成绩。同时,不断加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创新平台建设,至目前,我校与中国社科院合建了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建有宁波市甬商研究基地、宁波市会展研究中心等9个市级联办研究机构;建有现代服务与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微生物研究所、钱湖8号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设计中心等17个校级研究机构,建有宁波市农产品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等4个重点实验室。另外,我校还设有院士工作站、创造学会、博士联谊会,成立了宁波万信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宁波钱湖8号文化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等,以及牵头组建了宁波市食品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

  这些创新平台的搭建,是一种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延续,丰富了“万里模式”。这些平台的搭建,它破解了高校学科分化与学科综合之间难以协调的二难命题;顺应了学科建设规律和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客观现实;较好地解决了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队伍新、散、小的聚合问题,有效突破了学科发展瓶颈;有助于推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构建起了合纵联横、外引内联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作的全新体系,蕴藏着巨大的边际效应。这些创新平台的搭建,为我校教师和地方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为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为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以这些创新平台为载体,极大地提升了我校科研水平,推动一批优秀成果的产生。仅2009年,我校国家级项目1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软科学项目2项、国家科技部4项)、省部级项目37项;学科与科研投入总经费3329.18万元(2008年2310.45万);学术论文总量1012篇,其中核心期刊552篇,一级核心期刊121篇,EI和SCI收录142篇;出版学术著作47部;先后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新突破)、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项、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等;此外,我校还荣获“宁波市2009年度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陈忠法副教授、刘青梅教授、王忠华博士分别获得国家、省、市优秀科技特派员。

  近年来,来我校考察的省市领导、专家无不感慨万里科技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成绩。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厅长视察我校后如是说:“想不到学校的科研实力积累有这么快,想不到学校这几年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获得的项目和成果这么多。”宁波市副市长余红艺在我校调研肯赞:“能有如此强的科研能力,非常不容易!”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佐书一行考察我校:“万里的体制创新带动了其他创新”。

  3、引才、聚才、育才,不断提升我校社科研究者、科协工作者的层次与质量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刚刚跨过10年改制的万里,比任何人更能够深切体会到“以师立校”的内涵,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校借助社科联、科协这样的大平台,以及各类创新平台不断吸引、聚集各类科研创新人才,与万里共谋发展。

  借助省市人才工程,借巢引凤,提高创新人才质量。自2005年以来,我校有梁丰、王忠华、鞠芳辉等8位老师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有朱仲杰、欧荣等25位老师入选“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并在2009年的中期考核中有5人获优秀,7人获良好的好成绩;还借助宁波市“甬江学者”岗位,引进了戚向阳教授、王艳玲教授,提升了我校在生物技术、物流管理学科领域的人才层次与水平。2009年我校还成功申报浙江省港口经济创新团队和服务于渔业产业的生物技术创新团队,凝聚了一批科研实力强的教师。另外,我校钱国英教授被省政府授予2009年度“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揭明、贝洪俊教授还入选宁波市高校第三批名师培养对象。

  搭建平台,积极培养创新人才。2008年9月我校建立了在甬高校中唯一的“院士工作站”,借此先后邀请杨玉良、俞汝勤、李大潜、施蕴渝等10多名院士来校指导,通过课题指导、学术报告、座谈会等形式,把最新科技前沿介绍给我校教师,还对教师申报省部级以上课题项目进行指导,极大地提高了我校在计算科学、生物技术、通信与信息工程、人文社科等领域中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我校还通过与中国社科院、浙江省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人才培养合作,促进了我校学科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培养。

  另外,我校还组织社科联、科协中的教师出国考察研修,提升创新人才的学术眼界。仅2008-2009学年就先后选派杨性民、陈吉刚、李劲东、梁丰、王瑾、董俊峰等20多名老师赴美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波兰等国知名高校进行考察交流或研修。

  4、联系、联络、联动,广开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拓展学术交流的广度和高度

  我校社科联、科协通过内联外引,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联络、联动,不断拓展学术交流的广度和高度,不断加强与政府机关、企业和国内外高校的科技合作深度,使我校在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通过学术年会,内联社科研究者与科协工作者,外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凝聚科研力量。近年来,我校先后承办了“国际科学与工程学会学术年会”等近10余场国家级水平的学术会议、“第五届浙江省本科院校计算机系(学院)系主任(院长)论坛”和“2009年甬商文化研讨会”等20多场省市级水平的学术会议,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万里,同台交流,提升了我校教师的研究起点,还极大地提升了我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另外,我校每年还通过召开社科联、科协年会,聚集校内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力量,汇聚交融形成新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如我校社科联2007年会主题为“理论创新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科协2008年会主题为“科学发展与推进‘两创’”等,并围绕主题开展优秀论文征集和专家专题学术讲座活动,进行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的交流、研讨。近年来我校社科联、科协年会累计征集论文1500多篇,评出优秀论文200余篇,召开专家专题讲座16场,大大地促进了我校社科研究者、科协工作者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联系、联络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推进学术交流活动,开展科技合作,努力把握和跻身当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前沿领域。近年来,我校先后邀请德国AWI极地海洋研究所科学家Dr.Belah.Buck、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FTSE)Kadambot Siddique教授等30多名国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我校做专题学术讲座,进行学术交流。同时,我校还先后选派梁丰、杨性民、张全义、陈吉刚、奚李峰等近50余名教师赴德、美、韩、西班牙等国的高校进行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如《极地海洋沉积物微生物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南极阿曼达湾ASPA168号特别保护区进行科考》等,这些国际学术交流与学术合作,极大地提升了我校教师参与国际科研项目的水平,彰显了我校的科研实力。我校还先后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所的剧锦文教授,《经济研究》杂志社主编王诚教授,著名经济学者谢国忠、水皮、樊纲等作《美国金融危机对宁波外经贸的影响》、《2010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美国金融危机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学术报告会。仅2009年,校外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78人次,举办学术交流报告会47场、各类讲座97次,参与师生累计达上万人次。

  我校还积极推进与地方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实施科技特派员工作,与企业联系、联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农村科技创业和新农村建设服务。近年来,我校组建了1个省法人特派员和第一批4个市特派员团队,并先后有陈忠法、刘青梅、王忠华、刘海宁等老师作为科技特派员派往青田、奉化、象山、磐安、仙居、开化、慈溪等地进行科技支农活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科技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我校还通过与“镇(村会)结对”的形式,与当地企业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如我校与鄞州区下应镇湾底村“村会结对”,与宁波市天宫庄园果汁果酒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国家级重点星火计划《果桑高效栽培和深加工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其科研成果在湾底村实施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校党委书记、执行校长陈厥祥亲自带领物流学科骨干一起赴梅山保税港区进行科技交流与科技合作洽谈。我校还通过参加各地科技项目洽谈会、科技成果交易会、技术创新座谈会等不同途径,搭建与地方企业进行科技交流与合作。仅2009年,累计参会16次。此外,2009年我们还牵头建立“宁波市食品加工技术创新联盟”,汇聚了100多家宁波地区食品企业及高校和市科研院所,与我校共同就行业内的技术难点进行合作攻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5、转化、应用、推广,增强我校社科联、科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我校社科联、科协作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汇聚的大平台,其主要职能就是结合地方需求,主动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在决策咨询、规划研究、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推广。近年来,我校教师为地方政府、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建议等共120多份,已有多项研究成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经济管理领域,我校在港口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在物流与会展领域的研究方面,得到了毛光烈市长的多次批示和高度认可。承担的省部级(科技部)重大合作项目《以第四方物流推进我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研究》、《关于构建杭州湾经济圈的研究》、《宁波市第四方物流运营模式及制度体系研究》、《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视角下的宁波港口经济辐射力研究》、《宁波市接轨上海世博会的对策研究》等项目对宁波市物流和会展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理论引导和决策支持的作用。

  在法学领域,我校法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地方立法咨询与法规的起草工作,参与了《浙江省测绘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浙江省产品质量监督条例(草案)》和《宁波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件》等立法咨询与论证工作,提交了《企业社会责任立法》建议稿。同时我校成立了“法律援助中心”为市城建委、工商局、镇海石化炼油厂等单位举办法律讲座,提供法律和政策咨询意见,参与省、市40多项立法草案论证工作,近两年义务为市民提供了1000多人(次)不同形式的法律援助服务。

  在文化与传播领域,我校文化与传播学院与宁波市多个部门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积极推进以宁波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议题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2008年圆满完成了宁波市社科院委托的“宁波文化三十年”大型科研项目;与宁波市文联举办了“宁波市首届大学生文学节”,使得青年学生走近宁波当代作家、走进宁波文学,宁波所有一线作家的采访工作基本完成,作家研究与采访录即将结集出版;另外,学院组织了“新甬商风云三十年”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写了50名“新甬商”,20名教师撰写了“新甬商”研究论文,业已付梓。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旨在研究宁波地方社会发展的三大研究主题,即“地方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主题”、“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主题”、“地方品牌战略研究主题”等。

  在设计艺术与建筑领域,我校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并与相关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如与宁波东力传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东力VI视觉识别系统设计需求”、与宁波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合作的“家庭专用空调终端出样户型模型”、与宁波柏天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合作的“商苑商旅室内设计二期”、与杭州干锅居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合作的“《干锅居》室内装饰设计”等项目。学院还与国家、省市等单位组建了“ATC授权培训认证教育中心”、“宁波市包装设计中心”和“宁波钱湖8号文化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等,此外,还积极开展“走进企业,为企业解决难题”活动,先后为企业承担研究课题有“奥克斯地产模型制作”、“‘和一’日式餐饮公司视觉形象设计”、“宁波古居的传统理念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乡土建筑在生态环境中的价值研究”等。

  在农业领域,依托“宁波市食品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宁波市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宁波市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动物分子营养重点实验室(浙江万里学院实验分室)”、校直属的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等为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自身优势,围绕宁波“三农”问题开展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合作工作。近3年本学科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8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27项;申请专利30项,其中授权专利10项。在应用基础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获市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2项,并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累计达80多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建设,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在工业科学领域,围绕宁波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与需求,以“宁波市电子设计自动化EDA重点实验室”和“宁波市数字信号处理(DSP)重点实验室”为技术创新平台,积极与本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了宁波万信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EDA重点实验室开发的项目《基于无线通信的虚拟企业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转化累计增加经济效益9000万元;《基于3G的虚拟企业关键技术研究》转化累计新增利润7400多万元,为地方新增税收收入2500多万元。DSP重点实验室研究《大型专业音响网络控制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成果,三年来累计为企业新增销售产值1.52亿元,新增利润2121万元,新增外汇1700万美元。

  6、培训、宣讲、科普,全面推进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普及工作

  我校社科联、科协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搭建多层次的社会人才培训与科普平台,积极配合政府、企业等有关部门开展地方应用人才培训与科普工作。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普咨询活动和技术咨询服务,并建立、健全科普活动制度和机制。仅2009年度共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143次,参加人数共4566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校商学院依托浙江省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基地、宁波市金融保险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宁波市会展人才培训中心等人才培训机构,以及与相关单位合作共建的“宁波市职业经理人俱乐部”、“江北区人力资源经理俱乐部”等组织,将学院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开拓人才培养与培训项目,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专业人才。浙江省民营企业家培训基地先后开展了“宁波市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班”、“高层经营管理者培训班”等30多个培训项目,先后为鄞州、宁海、慈溪等地培训了800多名企业家;还与宁波市经委合作开展EMBA培训项目,提升了企业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技能,在省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宁波市会展人才培训中心先后开展了“宁波市会展从业人员培训项目”、“长三角会展紧缺人才培训项目”等。2009年暑期,我校承担了宁波市物流相关专业大学生岗前培训,作为两所在甬高校之一,圆满完成了近300名大学生进行了为期2个月集中培训阶段工作,获得了市政府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学院还依托研究所,先后启动了“百万普网工程”、“WTO贸易规则与案例”等人才培训项目。

  法学院还成立了10支“法律六进”大学生志愿者小分队,在地方司法部门的指导下,分别深入华泰剑桥社区、邱隘镇回龙村、万达广场等社区、农村、企业,开展以“法律就在你身边”为主题的各种普法宣传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情赞誉。从2007年6月开始,法学院联合宁波市总工会、鄞州区工会,选派师生参与“企业职工维权中心”日常来访接待及投诉受理工作,在企业职工的生命健康权、劳动权受到侵犯,职工利益受到损害时,敢于站出来为职工说话,协助处理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和劳动合同争议。并深入企业、事业单位开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法律知识的宣传及法律实施情况调研。法学院设立的社会服务机构——宁波市法律援助中心浙江万里学院工作站自建站以来,已经有7000多人次受到了我们的帮助,接待来访群众500余人次,电话咨询近2000余个,举办了大型的社会法律咨询与宣传30余次,进行非诉讼代理17起,出庭代理诉讼6起,分发便民服务卡1500余张。目前共处理社区纠纷咨询及案件20余起,举办模拟法庭30余场次。3年来,共收到群众感谢信及电话80余次,锦旗8面,《宁波日报》、《宁波晚报》等6家新闻单位给予了10余次报道。同时,我院的浙江万里学院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浙江省首家进驻高校的司法调解部门。

  我校电信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等还与宁波市信产局等政府部门及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人才培训合作项目,如为宁波市企业开办了“嵌入式系统技术培训”班和“电子技术新趋势”报告会,与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合作举办“锐捷网络技术认证培训”与“Java高端培训”,与浙江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浙江华为宁波培训中心等。此外,受宁波市新农村建设顾问团农业分团的委托,我校教师分赴北仑小港、鄞州农技培训学校、镇海、五乡、邱隘等地共举行培训果树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农业植保技术等培训班20余次,接受培训人数2000余人;成功举办了由宁波市教育局组织的宁波市举办五届“优秀农民进高校果树和畜牧培训班”,共培训优秀农民350余名;还开办了为期2个月的“高级检验工培训班”、“环境质量检测培训班”,培训人数达160人左右。

  各位老师,我校社科联、科协过去几年里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这些成绩是在省市社科联、科协的领导和关怀下取得的,是我校广大社科研究者、科协工作者共同努力取得的,是各部门大力支持配合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一直参与、关心和支持我校科研工作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

  总结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认为有以下四条基本经验:

  1、我校社科联、科协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指导。近年来,各级领导,尤其省市社科联、科协领导多次来我校考察,悉心指导我校社科联、科协各项工作的开展,仅2009年陈荣主席就2进万里指导工作,黄利琴书记刚调任市科技局就进万里调研指导,市社科联谢永康主席3进万里指导,还有宁波市科协钱爱民副主席也多次进万里考察指导。同时,我校教师为地方政府、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建议等多项研究成果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肯赞,金德水副省长、毛光烈市长等领导还亲自作批示。

  2、我校社科联、科协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万里模式”的制度与机制创新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与创新优势。万里学院,是我国第一所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新型高校,拥有着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带来的活力和优势,万里人拥有着一股与众不同的勇于探索和创新精神,“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这就是万里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源泉。近年来,我校不断推进资源整合,吐故纳新,集成集约,改革创新,积极搭建各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达30多个,取得各类科研获奖达100多项,我校科研实力与科研水平得到了较迅猛的提升。

  3、我校社科联、科协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拥有一支较强凝聚力、战斗力的社科研究者、科协工作者队伍的勤奋付出。近年来,我校借助社科联、科协这样的大平台,以及各类创新平台不断吸引、聚集各类科研创新人才,先后有两院院士、“甬江学者”、“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宁波市4321人才”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聚集万里,共谋发展。通过他们的勤奋努力,我校先后取得了国家级项目的突破,深入参与国际项目,赴极地科考等等,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4、我校社科联、科协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平台的不断丰富,以及紧密与地方产业、企业的互动与合作。近年来,我校不断增强与地方机关单位、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丰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平台,先后创建各类平台30多个,搭建了与政府、产业、企业良好互动的桥梁和纽带,为开展科技支农、新农村建设、应对金融危机等方面提供了科技和人才支持。

  近年来,我校社科联、科协工作的不断推进与有效建设,为今后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省市各级领导关心支持和我校广大社科研究者、科协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

  在回顾与肯定近年来工作的同时,我们深感我校社科联、科协的工作与我校发展速度与需要尚有差距,尤其是硕士点建设、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不足和困难。主要表现在:承担的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重点项目还较少;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精品力作和高层次的科研成果获奖偏少;成果转化、应用与推广的渠道亟待进一步拓展;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学科领军人才比较匮乏,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凝聚;学术活动的层次、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不足之处和困难,说明我们思想还不够解放,思路还不够开阔,工作力度还不够大,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加以解决。

  二、今后我校社科联、科协工作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

  各位老师,2010年是万里学院第二个十年的起步年,是统筹、规划未来蓝图的关键年。现在,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深感责任重大,下一个十年的发展,事关学校办学层次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办学特色提炼,是学校发展的又一关键时期。为此,我校社科研究者、科协工作者要围绕我校新的发展规划和《全面创新,大力推进特色鲜明的一流本科大学建设》,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致力于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致力于创新平台建设,致力于办学层次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开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我校社科联、科协工作的根本指针。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创新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领社科联、科协的各项工作,并体现在发展规划及课题研究、宣传普及、学术交流、科研管理和成果评价等各个环节。对事关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分清是非,坚决抵制各种背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错误观点,确保我校社科联、科协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我们始终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贯彻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分析新矛盾,探索新领域,提出新理论,着力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我校是高校改革创新的一面旗帜,是试验田,前进的路上会碰到很多的新问题、新挑战,而且我校正处在改制的第二个十年,正处在新一轮发展关键期。同时,我国改革开放也正处在新一轮推进的关键时期,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和困难,会出现很多的热点,我们社科研究者、科协工作着要立足万里、立足宁波,不断开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扎实地开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普及活动。我们作为高校,要充分利用高校科普资源优势,搭建社会化科普服务平台,鼓励教师开展科普创作,争当科普宣传员。同时,要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加强教师的政治修养、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保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活动持之以恒的深入开展。

  2、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开创现代大学制度下的社科联、科协工作新局面

  一流的制度催生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大学产出一流的科研;而一流的科研会加速促成一流的大学。万里模式,经历了生成、发展、完善的十年砥砺,业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代名词之一。我们社科联、科协只有在现代大学制度下,进一步集成集约,改革创新,激发一流的创新活力,产出一批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才能够实现建设有鲜明办学特色的一流本科大学目标。

  坚持集约创新,推进科技资源互享。通过体制创新,集约集成创新要素,促进我校各学院间,以及我校与政府机关、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互享科技资源,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坚持开放创新,推进一流的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如中国社科院、宁波诺丁汉大学等,进一步拓展科技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式,从而产生新的合作成果。

  3、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导向,不断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作为地方院校的万里,我们要放眼长三角,扎根浙江省、宁波市,瞄准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大港、大桥、大海经济,紧扣省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脉搏,整合研究力量,不断推进科研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充分利用浙江省民营企业经营与管理者培训基地等20多个研究中心(所、基地)和院士工作站、宁波市食品创新战略联盟等,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建立起高效、共享的科研创新平台,构建和完善科研平台考核管理机制,促成平台良性动态发展。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通过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立和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转让的奖励办法,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进程,拓展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路。同时,推进科技特派员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农村科技创业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将我校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效益提升,不断增强我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贡献力。

  4、以科技创新人才为根本,不断加大科技专家和创新团队建设力度

  古希腊哲人伯里克利曾精辟地指出:“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要想成为一流的大学,就必须首先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科研实力强的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以科技创新平台和重点学科建设、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进一步推进“甬江学者”、“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尤其学科领军人物的引进、培养,积极申报和培养国家、省市级创新团队,打造一只在学科领域内创新能力强、知名度高的科研创新团队,为学校科研创新提供人才保证。

  继续推进“博士—教授”工程和教师赴国外高校进修,培养一批具国际化眼光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国内知名学者,提升我校科研队伍整体水平。同时,继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团队建设,提高我校科技支农和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度。

  通过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加大对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管理人员的引进和培养。特别是提高教职工薪酬水平,进一步改善其学习、工作、生活条件等。

  5、以联合、联动为纽带,不断拓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

  一流的大学都能得益于拥有一个强大的外部支持系统。而社科联、科协通过一个“联”字,就链接、联通了外部支持系统的各个要素。要增强社科联、科协的活力,就要在“联”字上下功夫,上联下联、左联右联、内联外联,通过“联”来整合资源,增强团结,通过“联”来增强实力,扩大影响力。“联”是社科联、科协工作的最大优势,也是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

  一联专家。我们要加大与国内外知名专家、院士的联系、联络与联动,通过聘任客座教授等形式,凝聚一批有特色、有特色的专家,邀请其来校指导我校社科联、科协工作,提升我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水平。

  二联学术团体。我们要加强与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所、德国AWI极地海洋研究所等国内外各学术机构、学术团体的联系,开展学术交流与学术合作,学习别人的经验和长处,加以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提升、改进我们的工作,发展我们的事业。

  三联高校、地方政府和企业。我们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尤其是宁波诺丁汉大学,以及宁波县市区政府及当地企业,通过开展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决策咨询和技术攻关等联系、联动活动,不断提高我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提升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水平。

  各位老师,今天,站在万里又一个十年的起点,我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围绕建设有鲜明办学特色的一流本科大学这一主题,我相信,在各位社科研究者、科协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为再创我校社科联、科协事业发展的新辉煌奠定扎实的基础,为建设有鲜明办学特色的一流本科大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真诚祝愿全体社科研究者、科协工作者年年好运,阖家和美,万事胜意!

  谢谢!

点击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