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精神四韵——自觉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11-05浏览次数:14

《浙江日报》:精神四韵——自觉

 

    (一)南方有嘉木,浙江有懿德。
  哲学家说,德行是灵魂的力量。灵魂的高地,往往盛开着“最美”的道德花朵,闪亮着耀眼的精神光照。
  从 “最美妈妈”到“最美司机”,再到“最美教师”、“最美爸爸”,近年来,浙江先后涌现出一系列“最美人物”,一次次进入公众的眼帘,一次次触动人们的心弦。
  从开始的一盘盘“盆景”,发展成为一片片引人入胜的“风景”,形成了“美”的种子随风飘扬、处处生根的“蒲公英效应”。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今日之浙江,“最美”已成为最流行的时尚,“最美人物”成为群众热议、追捧、学习的草根明星、平民英雄。
  今日之浙江,无数分散的善良因子、美丽元素,聚合、裂变、升华,喷薄出道德的伟力,持续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
  单个的“最美”是一种现象,是个体的自发行为;无数个“最美”是一种规律,是群体的自觉行动。
  对一个人而言,不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对一个社会而言,没有精神自觉的发展则“行而不远”。是否具有高度的自觉,关系到个人生活幸福程度、社会文明厚度、未来发展高度。
  (二)向善向美是一直以来流淌在浙江人精神血液里的自觉基因。
  百行德为先。历史上的浙江人,不仅擅商、长于致富,更饮水思源、崇文尚德、乐善好施,讲求“义利并举”、义字当头。
  王阳明提出“良知”本体论、“致良知”的认识论,建立了本体与认识、认识与道德、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知行合一”思想体系,成为浙江乃至中国道德文化体系的重要部分。
  在社会活动中,人们崇尚敬贤尊士、扶危济困、施善行义、睦邻交友。如宁波有专设救生船以拯溺者的“同善会”,有义务报警救火的“水龙会”以及“临安会”、“同安会”、“普安会”、“来安会”、“长安会”、“保安会”等等。
  讲礼修仪是浙江人传统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葛礼在《钱塘赋》中说:“歌唐颂虞,咏仁蹈德,长者皆不怨不倦,幼者皆克既可仪。”
  浙江人遵循孝父母、友兄弟、序长幼、祀祖先,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寄情于人与人仁爱互助、人与社会和睦相处,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浙江民间还有崇文助学的传统。“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田野小民皆教子孙读书”,而一些家境贫困的学人则由宗族中人培养其完成学业。如在绍兴乡村多有“义学田”,以此构造精舍、延聘名师、劝学考艺,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道德水平也因此大大提高。
  历史上艰苦的自然条件、近代屈辱的民族抗争史,也使得浙江人明白,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才能共渡难关,从而形成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价值观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特别是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不断开展思想道德实践、“信用浙江”建设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人们的道德自觉不断增强,形成了团结友善、互相谦让、关爱宽容的社会关系,塑造了以人为本、风清气正、相互包容的社会环境。
  旁人看浙江,“富裕”是最醒目的名片;浙江人看浙江,“德行”是最自觉的品性。正是这种千百年来的道德传递、人文关怀,让浙江人在新时期有了共同的精神节拍,发出共性的浙江“好声音”。
  (三)自觉是一种使命。精神富有目标是自觉回应浙江发展转型要求、紧跟世界潮流的科学选择。
  当前,我省人均GDP已经超过9000美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达92%,全社会的文明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显著提高。
  有人说,我们经历过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但那时候人还是有精神的。也有人说,我们的经济在奔跑,而我们的灵魂却远远跟不上前进的步伐。还有人说,我们的物质家园在美化,精神家园却迷惘,马路越修越宽,但人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诗人诺瓦里斯说,人总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
  精神世界里的问题,到底该怎么看?又要怎么办?
  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让口袋富裕起来的同时,更要让脑袋富有起来。
  看个体发展。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要具备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治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比较好地解决了活着的问题,现在要更加重视解决怎样去活的问题。前者靠物质基础,后者靠精神财富。
  看现代化要求。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繁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特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要解决物的现代化问题,更要努力解决人的现代化问题。而人的现代化,既植根于物质基础,也取决于精神品质。
  看全球化趋势。当今世界,“三流”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二流”国家和地区出口标准和准则,“一流”国家和地区出口文化和价值观。
  作为沿海发达省份,浙江要想继续走在前列、引领潮流,就必须提升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
  看时代进步。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前途,不单取决于它国库之殷实,更在于它公民品格之高下、精神之贫富。一个社会如果只讲物质追求,不讲精神追求,只讲生活水准,不讲道德水准,这样的社会一定是畸形的、不和谐的。
  当前浙江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课题:经济发展加速转型,社会建设整体推进,体制改革攻坚突破,迫切要求转型方面的深刻自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在关注物质世界打造的同时,更加关注精神世界的打造;在关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关注老百姓物质民生的同时,更加关注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民生。
  这是浙江对改革开放30多年历史必然趋势的自觉判断,是在发展思路上的自觉转变,是对全省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自觉顺应。
  (四)自觉源自理性。对精神富有的自觉程度决定于理论认识上的清醒程度。
  动物只为生命必需的光线而激动,人却为精神的烛照而欢欣。精神是人类最值得骄傲的属性。
  我们所追求的精神富有和精神文化产品是具有震撼心灵、满足需求的精神力量,是具有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民族创造活力的物质力量。
  有人认为,精神富有就是说说唱唱、敲敲打打、写写画画。
  的确,吹拉弹唱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那种认为精神生活不过仅此而已,却看不见它对人的感化陶冶、激励鼓舞、团结凝聚的重要意义,是肤浅的。
  有人认为,精神文化是虚无缥缈、高深莫测的东西。
  的确,精神文化更多的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但那种认为精神文化不过是形而上、虚而玄、泛而空,却认不清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引领、推动等重要作用,是片面的。
  有人认为,追求精神富有是纯粹的奢侈追求。
  的确,在目前阶段,满足精神享受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要求,但那种认为文化事业不过是经济的附属、产业的点缀、甚至是财政的包袱,却看不到它能够自主发展、形成产业、创造财富之重要地位,是短视的。
  还有人认为,当前最要紧的是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善民生,精神富有问题不是很迫切。
  的确,发展、和谐、民生是重要关键词,那种只看经济发展、只做数字文章,却看不到精神文化提升品质促民生、凝聚力量促发展、温暖人心促和谐之重要功能,是狭隘的。
  精神文化是无形的,但它的作用是有形的;精神消费的呈现是短暂的,但它的影响是深远的。
  (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主张,为实现精神富有提供了自觉的维度。
  费孝通先生晚年的这句话,其言灼灼,其理凿凿,其意切切,是关于精神文化自觉的经典之言、点睛之笔。
  对于个体而言,对精神富有的自觉,是每一个人面临的必然选择与道德担当。
  自觉的方向首先是向内的追问,即“各美其美”。需要考虑如何意识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和尊严,发现自身之长与自身之短,客观地审视与评价自身精神资源的贫乏与富裕。
  自觉的方向也是向外的环顾,即“美人之美”。发现他人之长,欣赏他人之美,以一种平和、包容的心态与他人融洽相处,在自己与他人的比照与反思中丰富自己、超越自己。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对精神富有的自觉,需要全方位的关照,即“美美与共”。
  既要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又要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其他文化的经验和长处,通过认识他人而反观自我,更要在当前社会转型中深刻认识精神富有的地位和功能,对精神富有规律和趋势有正确把握。
  (六)精神富有的主体是整个社会,每一个人都是推动精神富有的责任担当者。
  气象学里有个“蝴蝶效应”,初始值的极微小的扰动会造成系统巨大变化。对于建设精神富有社会而言,每个人都是一只“蝴蝶”,他所站立的那个位置,正是社会的精神状态;他所抵达的地方,正是他的精神家园。
  党员干部应该成为先锋者。“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干部是一个社会精神的楷模,也是一个社会精神的风向标。为官者的精神富有水平,能反映社会的整体精神富有水平。领导干部要以坚定的信念、高尚的价值观、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充分展示自身的人生意义,带动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追求的自觉,努力成为引领精神富有的标杆。
  知识分子应该成为先觉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自觉。今天,知识分子群体作为精神传承、文化坚守、探索新知的主体,必须清醒深刻地理解自身肩负精神文化建设的使命,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无愧于我们时代的精神财富。
  典型模范应该成为先行者。树立一个先进典型,就是在群众中确立一个榜样、一种导向,进一步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风气。要广泛培育挖掘精神富有先进人物,在各行各业中树立典型单位和精神标杆,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切实发挥好先进典型言传身教、示范引领的作用,让向善向美成为浙江精神富有的优秀品牌。
  广大群众应该从自发走向自觉。广大群众对精神富有的自觉追求比什么都重要。要注重人民群众内在自觉因素的激活,激发群众树立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的主动性、加强自身修养的自觉性、增强素质涵养的持久性,形成全社会关注和参与建设精神富有浙江的强大合力。
                            (转摘《浙江日报》2012年11月05日   作者:沈轩理)

 

 

点击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