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山: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8-17浏览次数:13

 

文化与科技历来如影随形,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发展样式、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带来革命性变化,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又会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孕育和催生着新的重大突破,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科技的影响和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巨大。当代中国,正在深入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上科技创新驱动的轨道,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抓住科技发展进步的难得机遇,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发展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应有之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从促进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看,高新科技的发展,以独特的方式不断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内涵、新的动力,越来越成为撬动文化发展的强大杠杆。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有助于打造文化发展的新平台、拓展文化发展的广阔空间,有助于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升文化发展的质量效益。只有加快科技应用步伐,才能提升文化发展的层次,优化文化发展的结构,增强文化发展的后劲,让文化借助科技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看,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打通了通讯、传媒、娱乐等多个领域,推动了影视动漫、网络视频、电子图书等文化样式的兴起,增加了人们的文化选择和文化享受,也极大地激发了全民文化创造活力。只有把握捕捉文化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以科技的应用来创新文化业态,增强文化的表现力、感染力,才能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从掌握国际文化竞争主动权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带来全球文化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各国都在谋求借助高新技术增强自身文化软实力,科技已成为文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谁拥有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谁的融合步伐快,谁就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掌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现在我们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所面临的压力,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差距。只有加快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才能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培育我们的文化优势,拓展我们的文化利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工作,始终把文化科技创新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还就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数字化、传播体系、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科技工程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猛;数字化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广泛应用,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兴传播媒体、传播形态加快发展;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科技企业和文化品牌。同时也要看到,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信息传播技术进入发展应用的裂变期,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缩短,频率不断加快。与之相比,我们运用现代科技发展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文化领域核心技术和装备的自给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不高,文化科技人才还比较缺乏,有利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已经成为事关文化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科技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加快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着力提高我国文化发展的科技含量和技术装备水平,着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更好地用先进技术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加快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运用,不断拓展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广度深度。现代科学技术使文化生产从相对封闭、分散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开放的社会化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效率。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文化产业形态演进发展的催化剂。提升我国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力,必须增强科技意识,把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渗透到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每一个环节,贯穿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一是更加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只有提高科技含量,加快转型升级,才能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要适应广播电视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数字化转换和双向改造,跨部门集成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拓展广播电视的服务业务。要进一步提高数字电影制作生产能力,加快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发展数字院线,实现电影产业的升级换代。要鼓励出版企业开发和制作数字图书、数字报刊,发展电子阅读、有声阅读,鼓励印刷复制企业加快生产流程和设备更新改造,逐步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要加快高新技术在演艺业中的应用,加强舞台艺术的数字化采集和传播,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文化生产模式的转变。二是更加注重用高新技术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最新产物,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潜力的部分,也是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断衍生出各种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新兴文化业态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要及时掌握高新科技发展最新成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网络电视、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拓展文化产业发展领域,不断提升新兴文化业态的比重。要加快发展文化装备制造业,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更加注重用高新技术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科技进步不仅大大提高了文化生产的效率,而且可以大大拓展艺术想象的表现空间。比如,舞台艺术借助现代声光电技术和影视特效,可以呈现出气势磅礴、美轮美奂、精彩纷呈的舞美效果。数码电影技术极大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段,球幕电影、交互电影等,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增加现代科技元素,为文化创意的实现提供强大技术支持,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表现力、艺术冲击力,使内容与形式、艺术与技术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二、做大做强一批文化科技企业和基地,努力提高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集约化水平。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企业是主体,产业基地是平台,必须集成资源、集聚优势,切实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提升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效率。一是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和企业集团。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一大批出版、发行、影视、演艺等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一大批民营文化企业迅速成长起来,为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动力。要通过产业规划、政策支持,推动科技创新要素向文化企业聚集,引导文化企业加大技术投入,主动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作机制,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项目实施的主体、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要鼓励有条件的文化科技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相互联姻、加强合作,大力培育创新能力强的国有大型文化科技企业,使之在文化科技创新领域发挥骨干作用。二是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备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提升文化科技产业孵化能力的重要举措。要紧紧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深入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坚持特殊经济功能区的战略定位,突出文化科技创新的鲜明特色,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作为国家级的示范基地,要广泛集聚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推动文化科技产业实现集群发展、集约发展。要着力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建设,为相关文化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科技品牌。文化企业也好,产业基地也好,要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必须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上有所作为,拥有自己的响亮品牌。要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内容为王的观念,立足于专、精、特、新,努力打造更多技术含量、思想含量高的文化产品。同时要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加强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提高文化科技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企业产品还是产业布局,都要注意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真正把宝贵资源用在刀刃上。

三、更加注重核心技术研发,积极抢占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制高点。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归根到底要看拥有多少自己的核心技术。要说优势,这是最根本的优势;要说不足,我们在这方面还有明显不足。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必须紧紧扭住加强技术攻关、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这个关键环节,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加强文化科技基础技术研发。要抓住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技术瓶颈,列出一批战略性、基础性课题,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集中开展技术攻关,努力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技术标准的确定对文化科技发展至关重要,文化科技竞争往往也伴随着标准之争。要加强文化技术标准的研发制定,促进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技术标准的制定,推动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二是加强高新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作为文化科技发展的后发国家,要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充分吸纳世界文化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是引进而不注重消化吸收,就会削弱自主研发能力,容易受制于人。尤其是那些核心技术,买也是买不来的。要瞄准世界文化科技发展的前沿,在加快技术引进的同时,积极进行二次开发、集成创新,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成果。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原创和研发中心出现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要以此为契机,积极引进国外研发机构和研发项目,支持我国文化企业与国外机构开展技术合作,不断提升我国文化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研发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只有加快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才能形成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总体转化率还不高,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过程中,必须坚持高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运用并重,牢固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方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文化技术中介服务,积极培育技术产权和文化产权交易市场,架设技术与市场、技术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提高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

四、着力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在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中提升文化传播能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而传播力往往取决于传播技术的先进程度。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面对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必须把构建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作为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突破口,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传播能力。一是提升文化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数字、网络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可以大量快捷地复制与传输,大大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效率,拓展了文化传播的渠道。要统筹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统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发展,充分运用先进技术特别是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传播模式,实施好重点文化传播工程,大力发展新兴媒体,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促进报、台、网融合互动,建立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新闻信息采集、传输与播发系统,推动优秀文化的网络化传播。二是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融合发展,是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在要求,也是丰富文化传播渠道、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的重大举措。2010年以来,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资源整合与数字化转换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要在继续抓好试点的基础上,推动“三网融合”逐步在全国推开,努力实现三网之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切实提高网络设施的利用水平。要逐步实现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努力将广电网络打造成一个以广播电视节目为主、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可管可控的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平台。同时,要积极推动电信网向宽带通信网、广电网向数字电视网、互联网向下一代互联网转换升级,紧紧跟上全球通讯技术的发展步伐。三是用新技术确保传播安全。现代传播方式在为传播先进文化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不良和有害信息传播提供了渠道,给宣传文化领域管理增加了难度、带来了挑战。传播技术发展越快,传播安全的要求就越高。高新技术领域的问题,必须靠高新技术手段来解决。要注意统筹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安全监管系统,切实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促进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相关服务业健康发展。要加强网络管理、安全播出、数字版权保护等管理技术研发运用,积极推进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平台、国家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建设,依靠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水平。

五、加大文化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强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人才支撑。文化与科技都属于知识密集型领域,也都是最需要创新创造的领域,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做支撑。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文化科技人才培养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创新培养方式、拓宽选拔渠道、优化创业平台,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汇聚智力资源。一是抓好专门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当前最需要也最紧缺的,主要是专门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要立足文化改革发展实践,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领域,加快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能够引领文化科技创新的专门人才,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文化和科技素养、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使之成为推动文化与科技有效对接的领军力量。要鼓励文化单位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共建培训基地,设置文化科技相关专业课程,汇集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文化科技人才的长效培养机制。要充分发挥“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文化科技人才教育培训、扶持激励力度,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现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对文化科技人才的需求急剧提升。要在注重培养的基础上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拓宽视野、拓宽渠道,吸引其他领域的科技人才进入文化领域。要大力引进海外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等高端人才,把直接引进和间接借用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合作、客座兼职以及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多种方式发挥好他们的作用。三是为文化科技人才创业提供平台。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最终目的是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要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广大文化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活力和工作热情。要用事业凝聚人、用环境吸引人、用待遇激励人,多为文化科技人才创造发展机会、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对于非公有制文化单位的人才,要在职称评定、培训进修、奖励资助等方面一视同仁,使文化科技人才创造有广阔空间、才华有展示舞台。

六、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扶持,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正处在深入探索阶段,面临的课题很多,要做的工作很多,尤其需要加强组织领导、政策扶持,保证各项任务顺利推进。一是摆上突出位置。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开辟文化发展新途径、赢得文化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改革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创新型城市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上强力推进,确保这项工作扎实深入地展开。二是健全工作机制。为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在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由科技部牵头,会同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建立文化科技创新工程联席会议机制,具体负责指导推动工程实施、有关重大政策制定等工作。各地也要参照中央的做法,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调动好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完善配套政策。这些年,中央和各地各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新的形势发展相比,与加快融合工作的要求相比还不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结合我国文化发展实际,借鉴国外有益做法,制定和完善税收、金融、土地、工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立配套的政策支撑体系。各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基金等,要向文化科技企业、重大文化科技项目倾斜。各地要在用足用好中央有关政策的同时,从本地实际出发,研究出台一批更有针对性、更具含金量的扶持政策,形成有利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良好政策环境。

※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12年5月18日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

来源:《时事报告 党委中心组学习》

 

点击查看原图